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龙腾小说吧 -> 历史军事 -> 大国崛起

第131节:第七章 日本(13)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1876年,日本以美国佩里扣关的方式敲开了朝鲜的国门,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了《日朝修好条约》,即《江华条约》,从事实上否定了中朝两国间的宗主藩属关系,使日本势力进驻朝鲜,为日后吞并朝鲜、侵略中国做好了铺垫。更多小说 ltxsba.com条约签订之后,日本对朝鲜采取了掠夺式的贸易政策:一方面,把朝鲜作为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,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牟取高额利润;另一方面,用各种手段大量套购朝鲜的金银,以增加本国的财富积累。据统计,到甲午战争爆发前,日本从朝鲜运回本国的黄金约合835万日元,占同期日本所得黄金总量的68%,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军备扩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。

    1882年,不堪忍受日本盘剥压迫的朝鲜人民爆发了反日高潮。愤怒的士兵和群众杀死了日本军训教官和亲日官员,发动了“壬午政变”。中国政府应朝鲜请求,出兵平息了事态,同时也阻止了日本趁机吞并朝鲜的企图。日本国内便以此为借口大做文章,煽动民众对朝鲜和中国的仇视,也为继续扩军备战找到了最为合适的理由。山县有朋鼓吹说:“时至今日,若不恢复我邦尚武之遗风,扩张陆海军,把我帝国比作一大铁舰,四面扩展势力,以刚毅勇敢之精神运转之,则我所曾经视之直接近邻外患,必将乘我之弊。”他还警告指出:“若坐失此机,则我帝国将复与谁同保独立,与谁同语富强乎?”言语间,把强兵与富国自然联系在一起,似乎合情合理,却难以掩盖狂妄自大的心态和急不可耐的侵略本性。他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扩军力度,提出:“今欧洲各国远离我国,痛痒之感并不急迫,然而近察我邻邦之势,正在迅速勃兴,决不可轻忽。”无疑将战争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日本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有针对性的准备,不仅加快了扩军的步伐,建立了战时大本营,还千方百计地搜集关于中国的军事情报。

    为了扩大税收以增加军费,明治天皇亲自出马,召见地方官员,对征税进行动员指导,强调:“汝等身为地方官,应深体朕意,保证贯彻执行。”从1887年起,天皇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,并要求文武百官从薪金中抽出1/10,用于补充造船费用。在政府的诱导和鼓励下,日本国内支持侵略扩张的情绪高涨,推动了扩军计划的顺利实施。到甲午战争前,日本的军费开支占总预算的40%,建立了一支拥有6?3万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,海军已拥有31艘军舰,24艘水雷艇,总排水量达7?2万吨。日本在军事上完成了发动战争的准备。

    1890年,已经身为首相的山县有朋,在第一届议会上公开鼓吹他在《外交政略论》中提出的所谓“利益线”理论,指出: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:一是防守主权线,即保卫本国疆土不容他人侵犯;二是维护利益线,即在与国家主权线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,必须经常处于优势地位。他认为,在当时列强纷争的时代背景下,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的独立,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。利益线理论其实并不新鲜,不过是为推行武力扩张政策而精心编织的又一个蛊惑人心的理由。根据山县的要求,青木外相在《东亚列国之权衡》一文中,更加露骨地提出要在近期内抢先占领朝鲜、满洲和俄国滨海地区,甚至要把朝鲜、满洲并入日本。山县、青木的这些论调,是日本立宪后第一届内阁对邻国外交的总方针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大陆政策”,此后成为日本对亚洲政策的核心内容。

    当时的日本正陷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,经济萧条、物价飞涨、民心浮动,阶级矛盾、社会矛盾和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都空前加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日本政府决定发动对朝鲜和中国的战争,既符合其侵略扩张的战略传统,也希望借此达到转嫁国内矛盾的目的。

    为了降低战争风险,日本急于寻求美英等列强的支持。而此时,美英也恰好希望借日本之力制约俄国在亚洲的势力扩张。双方各有所求,可谓一拍即合。日本借此良机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请求,得到了英国的同意。1894年7月,日英双方签订了5年后废止两国间不平等条约的《日英新约》。以此为契机,日本与其他列强也陆续进行谈判,相继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最终于1911年恢复了关税自主权。在近代历史上,日本成为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奴役的亚洲国家。但从开始进行交涉至最终完成改约,日本足足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,而且是在以牺牲亚洲近邻的利益为代价、获取欧美列强青睐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。也就在《日英新约》签署的第9天,即7月25日,日本政府对中国和朝鲜不宣而战,揭开了“甲午战争”的序幕。这一战争,对于近代中国、日本和朝鲜都具有极不平凡的意义。

    [记住网址  龙腾小说 ltxsba.com]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